关闭

  苏州戏曲文化历史悠久,在苏州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戏曲的表演场所古戏台。

  它们大多雕花贴彩,金碧辉煌,构筑精巧,风格各异,令人叹为观止。

  这些戏台都集建筑在会馆祠庙和私家宅

  会馆的戏台

  座落于苏州江路张家巷内的戏曲博物馆,是清代光绪年间山西商人们兴建的全晋会馆旧址,坐北朝南。

  门前一对石狮子威武雄健,一排整齐的砖贴蝴蝶墙,飞檐高翘的吹鼓楼分列两侧,黑漆大门上扣着赤铜兽环,气宇轩昂。

  全晋会馆大殿正南方,矗立着一座古老的戏台。左右两侧各有七间看楼延伸出,供人们入座观赏戏剧。戏台正面是一个宽敞的子,也可以在露天座位上欣赏演出。

  整个舞台装饰华丽,三面临空,舞台边缘围着一圈美人靠。檐下雕刻有戏文图案,斗拱和木雕都涂上了金色漆粉,闪耀着金色的光芒。

  戏台顶部正藻井,堪称古戏台的精华。凹进的穹顶呈内旋式半球体,外径约3.5米,深约2米。

  四由曲木搭成架,称为阳马。既是支撑,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。

  从底到顶拼成斗拱状,盘旋而上18圈,犹如鸡笼一般,俗称鸡笼顶。

  拱头上雕有324只蝙蝠,漆成黑色,又相间306朵金黄色的云头圆雕。顶部正置一面圆形铜镜,闪闪发光。

  这样不仅在外表上精美绝伦,而且科学地运用了声学传播原理,使演出时的念白和唱腔能清晰准确地传给观众,并有绕梁三日的效果。

  这只是众多会馆的一个侧影,苏州的会馆文化流行于明清时,有会馆便有戏楼或戏台。阊门外的潮州会馆天库前的武安会馆玄妙观边的梓义公所,都保留着一定规模的会馆戏台。

  祠庙的戏台

  除了会馆公所外,在一些祠庙,也大都建有戏台,作为演戏酬神之用。

  被誉为日出万绸,衣被天下的苏州吴江区盛镇,丝织业十分发达。镇上的先蚕祠始建于1940年,为盛丝业商人公建,已经有170余年历史。

  先蚕祠占地4千余方米,其规模及气势为江浙各地之最,也是江南目前仅存的蚕神祠庙,现为全文保单位。

  先蚕祠为古典庙堂式建筑,正面门楼飞檐斗拱,气势轩昂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,朴素雅洁,再前过栅门是广场,原是香客集散处。

  三座拱门正竖匾为祠名,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丝绸业繁荣的写照。

  农历满,相传是蚕花娘娘嫘祖的生日,盛民间有满日祭祀蚕神的俗,在先蚕祠的戏台上演三天满戏,祝贺蚕神诞辰,感谢蚕神的德。

  满戏的第一天演昆剧,第二第三天为京剧。盛先蚕祠的满戏台位于先蚕祠正门后二进,坐南朝北,戏台飞檐戗角,描金重彩,富丽堂皇。

  戏台梁上挂有两块匾额,前面一块普天同庆,后面一块歌舞升,呈现欢乐祥和的气氛,戏台前面两侧立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弦管清音宣德宫商雅韵颂神庥。

  戏台下的石板广场和两侧厢楼,是市民和蚕农看戏的地方,可容纳千人,戏台北面正对先蚕祠的主要建筑蚕王殿。

  在苏州像这样的祠庙戏台还有很多王马洗巷春申君庙内的一座戏台,彩绘最为绚丽;西美巷况公祠内,南有戏台一座,西有旱船三间,与大殿相互映衬,更显得错落有致;坐落在北桥街道南桥西侧城隍庙内戏台,当年酬神演戏时,四方乡民云集,热闹非凡

  私宅的戏台

  在古代戏台,还有一种属于私人或官宦们宴饮娱乐之用的。当您到苏州博物馆侧的忠王府内,会看到一座绚烂夺目的戏台。

  其布置精致典雅而舒适。戏厅由前厅正厅后厅三部分构成,戏台设于正厅后,高度齐腰,十步见方,四围有护栏。台上方用红绸作幔,丝须飘垂。

  戏台后有月洞门,为银杏雕刻的屏风。面向舞台的两侧各有一扇门,分别写着出将入相的门额。这座戏台堪称苏州现存古代戏台的艺术珍品。

  而在木渎的虹饮山房,有一座被称为春晖楼的古戏台,相传乾隆帝多次亲临此处观戏。

  园主徐士元是一位孝子,为了讨二老欢心,他在园特地建造了这座戏台,时常请戏班子前表演,以取悦二老并使他们安享晚年。

  在苏州各大园林,也少不了戏台,不过戏台的设置更多地和园林的建筑格局融合在一起,这座建于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既是园主夏日纳凉好去处,又可作戏台。

  看着这些建筑精美的戏台,仿佛能听到一阵阵清丽典雅的昆曲音韵伴随着优美的洞箫声,让人陶醉。

上一篇:【说明】电视剧凡人的品格第1集剧情介绍 下一篇:【录】艺术长河里的清明上河图